导语:生活费不够花?想买新款手机?面对“零首付”“低利息”的借贷广告,你是否心动过?校园贷、套路贷、培训贷……这些看似“便捷”的借贷工具,可能正悄悄编织着债务陷阱。本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新规与真实案例,教你用法律武器守护“钱袋子”!
法律要点:这些红线千万别踩!
01 高利贷的法律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年利率超过36%:超过
部分无效,借款人可拒绝支付(如借款1万元,年利息超过3600元属非法)。“砍头息”违法:借款时先扣除
手续费、服务费(如借5000元到账4000元),需按实际到账金额计算利息。
02 暴力催收的法律后果
威胁恐吓、骚扰亲友、公开隐私(如“裸条”)等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5-10日拘留+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如造成借款人自杀、精神损伤),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侮辱罪”,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
案例警示:这些“借贷套路”正在坑大学生!
案例1:“分期易”变“套路易”一一年利率48%的隐形高利贷
武汉某大学生小吴通过“分期易”APP购买手机,借款5000元分12期,每期还款580元,实际年利率达48%(远超法律保护的24%上限)。平台以“服务费”“违约金”名义变相加息,小吴不堪压力报警。最终,平台被认定为“非法经营”,退还多收费用。
警示:务必计算实际利率,拒绝模糊条款!
案例2:“裸条贷”噩梦一一借贷1万,最终赔了尊严和学业
河南女生小林为买奢侈品借“裸条贷”1万元,周利息30%。逾期后,放贷者威胁公开隐私并骚扰其家人,小林被迫“以贷养贷”,3个月内债务滚至15万元,最终患上抑郁症。警方介入后,放贷者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刑。
警示:任何要求提供隐私、学生证抵押的借贷都是陷阱,立即拒绝并报警!
案例3:“培训贷”连环套一一求职不成反背债
南京大学生小张应聘某“高薪岗位”,公司要求先
交1.2万元“岗前培训费”,并引导其办理网贷。入职后
发现岗位与宣传不符,想退费时被告知“违约金8000
元”。经查,该公司通过“培训贷”诈骗数百名学生,
最终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
警示:警惕“先贷款后就业”“包就业”等话术,正
规企业不会要求求职者贷款缴费!
三步防坑指南:从“借贷小白”到“维权达人”
第一步:理性判断,拒绝不合理借贷
控制消费欲:列“需求清单”,区分“必要”与“想要”,避免“超前消费”。优先选择正规渠道:急需用
钱:可申请正规银行助学贷款;
第二步:逐条审查“暗藏条款”
必看内容:
1.利率与费用: 明确“年化利率”(APR),拒绝
“日利率”“月利率”模糊表述;
2.还款方式:是否支持提前还款?有无违约金?
3.个人信息授权:是否过度收集通讯录、通话记录(涉嫌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三步:万一踩坑,这样做能止损!
1.立即止损: 停止“以贷养贷”,优先向父母、学校求助。
2.法律途径:年利率超过36%:可向法院起诉
要求返还已支付的超高利息。
遭遇暴力催收:求助家长、学校,拨打110报警。
下期预告
第四期《学术第诚信与知识产权》将聚焦论文抄
袭、数据造假等问题,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
法》新规,告诉你学术不端的法律后果有多严重!
校园借贷非儿戏,法律底线要牢记!
转发提醒身边同学,别让“一时方便”变成“终身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