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大学生普法课堂】第九期|朋友圈晒生活,这些隐私别泄露!大学生必学的个人信息保护指南!

晒自拍时忘记关闭定位?填问卷时随手提交身份证号?在“数据即财富”的时代,你的每一次“分享”都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起点。作为成年大学生,如何守护数字身份?本期结合最新案例与实操技巧,教你在网络世界筑起“隐私防护墙”!

法律要点: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正在泄露你的隐!

01 规则核心最小必要”原则:

APP不得索要与功能无关的信息(如拍照软件要求读取通讯录、修图工具等索要短信权限),可拒绝;“知情同意”权:注册账号时,需明确告知收集哪些信息、用途及保存期限,“默认勾选同意”属违法;“删除权”:可要求平台删除不再使用的账号信息(如注销微博、卸载APP时,需提供“一键删除”功能)

02 网络安全“红线”行为  

非法收集:擅自拍摄他人证件、偷录聊天内容(即使在校园内,未经同意即侵权);过度分享:朋友圈晒火车票、登机牌(二维码含个人信息,可被破解)、成绩单(学号泄露可能被冒用);买卖信息:将校园卡、快递账号借给他人使用,导致个人信息流入黑市。

案例警示:这些“无心之举”让他们付出代价!

案例1:朋友圈晒录取通知书,被冒名注册网贷!郑州大学生小周晒出“985高校录取通知书”,含姓名、学号、身份证号后四位。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伪造证件,在网贷平台注册借款3万元。小周报警后,追回损失。

警示:证件照片分享前,务必涂抹关键信息(学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

案例2:快递单随手丢,骗子“精准诈骗”!

武汉学生小陈将未撕面单的快递盒扔进垃圾桶,骗子根据面单信息拨打骚扰电话:“你是XX学院XX专业的小陈吧? 你的快递丢失,点击链接申请赔偿.……”小陈点击后银行卡被盗刷1.2万元。

警示:拆快递后用马克笔涂抹面单,或使用“快递信息消除笔”,从源头切断泄露链!

案例3:APP过度授权,手机成了“监控器”!

南京学生小林下载某“校园社交APP”时,允许访问麦克风权限。此后,他与室友闲聊“想买电脑”,打开购物软件即收到大量电脑广告推送。小林向网信部门投诉后,该APP因“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

警示:定期检查手机“设置-隐私-权限管理”,关闭长期未使用的APP权限(如“麦克风”“位置信息”)

隐私保护实操指南:从“指尖”到“云端”的6个防护技巧

第一步:社交平台“断舍离”,分享前多问3个问题这张照片/文案会泄露我的住址、学校、家人等信息吗?定位功能是否必须开启? (发朋友圈可选“不显示位置”)陌生人能否通过我的主页获取完整信息?(建议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微博账号隐私保护”)

第二步:APP权限“精准管理”,拒绝“裸奔式授权”新安装APP:首次打开时,关闭“允许访问通讯录/相机/麦克风”(仅在使用对应功能时临时开启); 已安装APP: 每月检查一次权限(如微信“设置-隐私-权限管理”),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

第三步:证件信息“加密处理”,避免“透明化”暴露纸质证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时,手写注明“仅用于XX (用途),复印无效”,并在文字上按手印;

电子证件:网盘存储身份证、学生证时,设置独立密码(不与社交账号密码相同),重要文件加密压缩。

第四步:警惕“免费陷阱”,拒绝“数据换福利”

慎填“扫码领礼品”问卷(可能收集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等);拒绝“帮砍价”“助力领红包”链接(需授权微信好友关系,可能导致通讯录泄露);

下期预告

第十期《校园安全与应急处理:火灾、盗窃、突发疾病,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将聚焦校园突发场景的合法应对措施,敬请期待!

网络世界没有“绝对安全”,但你的每一次“谨慎都是最好的防护。转发提醒身边同学:保护个人信息,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自己未来的负责!


©2024 土木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地址:沈阳市浑南区白塔街380号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知行楼    电话:024-3167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