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智能技术与土木工程教育的融合创新,促进学院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8月28日,土木工程学院教学学术社区成功举办“同济大学AI赋能培训经验分享会”。本次活动特邀暑期赴同济大学参加AI赋能培训的六位骨干教师,分享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活动由土木工程学院教学学术社区项目助理金哲主持,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中华、副院长齐庆会、院长助理杨楠及全体专任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李松剖析智能时代土木工程学科转型与发展方向,提出AI与大数据融入土木工程全生命周期,推动行业从经验传承转向数据驱动、从单一学科走向交叉融合、从教学主导升级为产教共育。智能施工、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技术革新正重塑行业发展格局。

张丽系统分享了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经验。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教学环境、改革评价体系四维联动,打造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新模式,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本。

李鑫则将焦点对准工程结构振动舒适度这一前沿领域,生动展示了计算机视觉与AI技术如何在该领域实现创新应用通过人体轨迹追踪和实测数据分析,成功破解"人群效应"工程难题,为体育场馆等大跨度结构的智慧运维提供了技术支撑。
金哲介绍创新的自由曲面三角形网格划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四步流程技术方案,结合共形映射与网格优化,显著提升了建筑曲面网格的均匀度与流畅美感。此技术方案在自由曲面网格划分领域具有创新性,为复杂空间结构的设计开辟了全新的思路。

庚佳介绍了《工程力学》课程改革,通过构建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为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张微通过介绍同济大学结构实验室和中建八局虹口区项目的实地考察,展现了土木工程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从尖端的风洞实验室科研探索到历史街区的精心保护更新,无一不彰显出土木人肩负国家建设重任的崇高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最后,齐庆会副院长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学院坚持开展教学学术社区分享活动,旨在为全院教师带来更多学术前沿动态,促进思想碰撞交流,进而指导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他希望全体教师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并对未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以 “学” 为基,推动将经验转化为实际行动;第二,要以 “融” 为要,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及教学与科研的界限,深化学科创新;第三,要以 “责” 为魂,将 “产学研用” 融合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次分享会犹如一场思想盛宴,六位教师的精彩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更饱含育人温度。从智能技术的前沿探索到教学改革的深耕细作,从科研难题的创新突破到工程实践的匠心独运,全方位展现了土木工程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图景。相信这些宝贵经验必将如星火燎原,激发更多教师的创新热情,共同谱写新时代土木工程教育的新篇章!